新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第597章 尾声(三)
    第597章尾声(三)

    高原算是大明境內最后一个毒瘤了,早在很多年前朝廷就在做针对性计划。

    军旗推演攻略高原,算是目前大都督府的保留节目。

    但这个计划被陈景恪给强压了下来。

    打是必须要打的,就冲它亚洲水塔的地位,也必须得掌握在华夏手里。

    只是没必要现在去打。

    高原环境太恶劣了,平原地区的人过去,高原反应就得减员一大批。

    勉强適应高原缺氧环境,十成力气发挥不出三成。

    即便能打贏,损失也会大的让人无法接受。

    他的计划就是,等新式火器研製出来,直接去就突突了。

    轻轻鬆鬆。

    除此之外,高原虽然自古以来都是华夏的一部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內他们都是独立发展的。

    有自己的一套思想制度体系。

    想要从头改造,就需要大批基层干部深入民间。

    当时大同思想还没有完全成型,大明內部变革都没有完成,去改造人家那不是閒的吗。

    目前这两点都已经达成。

    大同思想成型,经过专项行动也已经將人权概念普及开来。

    这些年也培养了一些官吏,尤其是抚慰使制度下,大批將士的思想都得到了改造。

    他们完全可以就地转化为基层官吏。

    火器方面,新式步、六管火神、迫击炮等等全部定型並批量生產。

    经过一年的製造火器营已经有一万五千人完成换装。

    在这个年代,后勤补给没问题的情况下,这一万五千人能横推所有陆军。

    打高原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现在大明周边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对手了。

    打高原少说也得多出来十几个诸侯王的名额,其他大小军功就更多了。

    一大群渴望军功的少壮派,眼珠子都绿了。

    其中以徐允恭最为积极,这可是当初许诺好的,由他掛帅出征。

    朱雄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重提平定高原之事。

    对此老朱並没有给出任何意见,而是道:

    “这件事情你们看著办,我要把精力放在工业化上。”

    说到这里,他左右看了看问道:“嗯?景恪哪去了?怎么没和你一起过来?”

    “我正想和他討论一下这件事情呢。”

    朱雄英笑道:“书院那边传来消息,说是完成了蒸汽机小型化,他过去查看情况了。”

    老朱高兴的道:“小型蒸汽机造出来了?好好好,实在太好了。”

    “走走走,咱也去看看去。”

    说著他就起身准备往外走。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你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天色了,明天再去。”

    老朱这才反应过来,有些尷尬的摸了摸后脑勺:

    “瞎,高兴糊涂了。”

    “小型化蒸汽机可是好东西啊,如此一来就可以在民间推广开来了。”

    “你们想想,要是每个村子都有十台八台的,別的不说,起码不用担心旱灾了。”

    现在属於有水井,但缺乏把水从並里弄出来的办法。

    靠水龙和水桶,效率实在太慢了,一天也浇不了几分地。

    抽水机就不一样了,这玩意儿一天轻鬆几十亩地。

    一个村子有个十台八台的,可以大幅度降低旱灾带来的影响。

    而且小型化的蒸汽机可不只是能抽水,用处可大著呢。

    之前陈景恪就说过,大型蒸汽机成本太高不可能大规模推广开。

    想要让全民都享受到工业化的便利,必须得蒸汽机小型化,解决动力问题。

    现在关键的一步解决了,工业化还远吗。

    马娘娘忍不住给他浇冷水道:“別高兴的太早,现在才只是研究出来,具体情况如何还不確定呢。”

    “就算动力方面能达到要求,成本和製造速度也是个问题。”

    老朱依然乐呵呵的道:“嘿,一件一件的来嘛,总能成功的。”

    “以前咱最怕见不到工业化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科研进步如此迅速,咱就放心了。”

    朱雄英说道:“皇爷爷今年才七十六,再活二十年都没问题,工业化您一定可以见到的。”

    老朱瞅了一眼马娘娘,眼神深处闪过一丝担忧,

    他不是怕自己见不到,是怕她见不到啊。

    马娘娘身体一直都不太好,年龄越大就越明显。

    也就是现在医学进步的快,靠著朱橘等一大批顶尖医师照顾,才支撑下来。

    但谁也不敢保证不会发生意外。

    只是他並未將这种担忧表现出来,笑道:

    “还是雄英说话中听,我们都要长命百岁,亲眼见证大明的未来。”

    第二天,朱元璋本来想把陈景恪叫过来,问一下小型蒸汽机的事情。

    得知他还在书院没有回来,也坐不住了。

    当即就带著马娘娘和朱標一起去了书院。

    为啥要拉著他俩呢,其实就是想让他们也多跑一跑,老在宫里呆著闷的慌。

    当时陈景恪正和蒸汽机研究院的院长梁威,商谈小型蒸汽机的技术合作问题。

    梁威是鄔秉让的弟子,也是最重要的助手。

    鄔秉让亡故后,由他来接替了蒸汽机研究院院正位置。

    古代技术岗位师徒接替乃至家族化,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比如隋唐时期的阎家,主持著宫廷、皇陵等建造工作。

    最典型的还是清朝的雷家,掌控满清宫廷建筑、皇陵建造等工作二百多年。

    人称样式雷。

    梁威能接替鄔秉让,不只是因为师徒关係。

    主要还是本身就有那个技术。

    否则陈景恪也不会让他来接这个班。

    而且他也是行政系统推举出来的代表一一这也是陈景恪允许的。

    四个半研究所將来都会划归行政系统掌管,这本来就是他们的职权范围。

    不让行政系统掌管这些东西,他们怎么治国。

    不过陈景恪也定下了硬性標准,教育科研机构的官僚,必须拥有技术背景。

    不能搞出外行指导內行的蠢事儿出来。

    这一点行政系统自然不会反对。

    他们也不敢反对,这套系统是陈景恪亲手打造的,不让他们插手他们也没有一点办法现在陈景恪主动放权给他们,他们哪还敢提条件。

    真把他惹恼了撇开行政系统,单独打造一条技术官僚体系,他们就真傻眼了。

    这是有前科的。

    当年陈景恪力量还没这么大的时候,就敢带著算学圈子打造了一条计官体系。

    还牢牢掌控住了金钞局。

    朝廷的財政大权名义上掌握在户部手里,实际上金钞局才是说了算的那个。

    差点没把传统官僚圈子给逼死。

    后来他主导大明改制,才慢慢的把计官融入了行政系统,金钞局也划给了內阁管辖。

    所以,行政系统是不敢和陈景恪牙的。

    自然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蒸汽机研究院也在研究蒸汽机小型化,只是进展一直不大。

    梁威听到书院这边出成果了,可是羡慕的不行。

    当接到陈景恪的通知,让他来商谈后续技术转让的事情,哪还能坐得住。

    一溜烟跑到了书院。

    对於陈景恪提出的转让条件,那是想都不想全盘答应下来。

    本以为这就结束了,哪知道陈景恪却拉著他聊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蒸汽车。

    说的直白点,就是小型化的火车。

    但不需要铁轨,弄四个轮子就能在地上隨便跑。

    这东西可以用来拖运货物,还能耕田、播种总之突出一个灵活便利。

    至於轮胎—陈景恪提议用橡胶製作。

    早在殷洲被发现的第二年,他就让人弄来了橡胶树的种子,在南洋广泛种植。

    最初种下的橡胶树,已经可以批量采割了。

    前几年他还组建了橡胶研究室,专门研究不同性能的橡胶產品。

    目前橡胶已经大量应用於工业机械生產,主要用来製作密封圈。

    现在要打造蒸汽车,橡胶轮胎也是时候问世了。

    听完陈景恪的设计,梁威差点伏地膜拜。

    安平侯真是科学之神啊。

    但这依然不算完,接著陈景恪又给他画了好几张草图。

    不,不能叫草图了,应该叫设计图才对。

    上面画的正是两轮、三轮自行车。

    这玩意儿其实早就可以弄出来了,只是当时他给忘了。

    后来想起了,又觉得暂时没啥必要。

    车床问题不解决,纯手工打造无法普及,意义也不大。

    自行车真正的意义在於大规模普及,惠及万民。

    打造几辆给权贵当玩具,实在没啥意思。

    当然了,主要还是朝廷不缺钱,书院也不缺自行车这个头。

    现在前置技术都已经解决,可以大规模量產了,也是时候顺势推出这个產品了。

    就在他给梁威讲解自行车构造的时候,老朱带著马娘娘和朱標来到书院。

    他连忙出去迎接。

    简单的见过礼之后,老朱一句废话都没说,直奔主题:

    “小型蒸汽机呢?快带咱去看看。”

    陈景恪也没囉嗦,直接带他来到了书院里面,见到了那台小型蒸汽机。

    此刻这台小蒸汽机被连接在了一架织布机上,进一步检验动力。

    看到这一幕,老朱別提多兴奋了,嘴里一个劲儿的在说“好”。

    马娘娘也非常高兴,不过她更关心另一个问题“造价几何?能否普及开来?”

    陈景恪笑道:“现在的造价没有参考价值,但根据现有的生產力水平来计算。”

    “成本大约在八百到一千五百贯之间。”

    “如果工业化够实现,哪怕个是实现一部分,成本也臂松压缩到五百贯以內。”

    这个价滚已经相当昂贵了。

    別椅有钱人豪掷千金,购么没啥用的玻璃製品,可个是一l撮人罢了。

    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挣扎在温饱线上。

    別说一千贯,就算是五百贯都需要几代人才能积累的起来。

    但听到这个价滚,老朱几人依然非常兴奋。

    朱標说道:“竟然个需千贯左右,实在太便宜了。”

    凑娘娘頜首道:“如果真风將成本压缩到千贯以內,这l型蒸汽机就真的可以在全国普及开了。”

    是的,千贯一辆在他们椅来已经非常便宜了。

    相比起事价高昂到惊人的大型蒸汽机,儿型的简直和不要钱一样。

    虽然没有办法全民普及,但有钱人家肯定会想办法弄一台的。

    先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

    然后用这一部分么机器的钱,去升级选代,研究出更便宜的蒸汽机。

    到时个再一步步惠及全民。

    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现在凑娘娘他们都是明白的。

    老朱更是直接对梁威说道:“凑上组织人去生產,儘快將生產线弄出来。”

    梁威知道立功机会来了,立即说道:

    “圣皇请放心,明年您就乱椅到批量生產的儿型蒸汽机,做不到您就砍了我的脑袋。”

    老朱笑道:“这话说的,好像咱多爱杀人一样。”

    “咱可捨不得杀你们,你们可都是大明的宝贝。”

    “也別立什么军令状了,好生去做即可。”

    梁威感动的道:“是,臣一定不辱使命。”

    这时陈景恪又趁机说了蒸汽车的事情,老朱自然是支持的:

    “咱早就在想,不弄出儿火车,没想到你又给咱一个惊喜。”

    “这蒸汽车要是弄出来,变可不得了呦。”

    不过想要工业化生產儿型蒸汽机,需要解决的问题还非常多。

    但怎么说呢,永远不要l瞧一个大一统强权政府的力量。

    钢铁?专供。

    机械设备没有?集中全行业精英手搓也得弄出来。

    人手不足?全国者调。

    什么才叫集中力量干大事?

    这就是。

    有了老朱开口,並亲自盯著,明年实现儿型蒸汽机量產,並非不可。

    当然了,主要还是技术含量没有么高。

    如果是內燃机,恐怕再来三五年也不一定弄出来。

    而且生產线也不是全机械化生產,部分零部件用工具机加工,部分还是得用手搓。

    然后人工拼膏。

    產量也不会高,每天甩產个三五台就算成功。

    想要真正大规模批量生產,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观了一圈之后,老朱才回宫。

    陈景恪並没有跟著一起回去,儿型蒸汽机生產线可不是说弄就弄的。

    很多问题他都要亲自参与才行。

    蒸汽机实现儿型化,这个消息很快就在高层传开。

    大家自然是非常兴奋。

    来参观的人一波接著一波。

    陈景恪倒也没有阻止他们,甚至还专门在万院外面圈了一块空地,將儿型蒸汽机放在变,供大家参观。

    自的自然是引起大家的重视。

    就在陈景恪为蒸汽机忙碌的时久,安西的八百里加急情报传来。

    朱雄英派出使似召他火速回宫。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c,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