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第568章 丰收与联姻
    第568章丰收与联姻

    四月下旬,芒种已过,夏至未至,长江流域的小麦已经抽出麦芒,並陆续开始转黄,距离小麦收穫也只剩一个月的时间而已,而在京师的皇庄里,早春二月播种的土豆,如今已经陆续成熟,到了可以採收的时间。

    土豆这玩意的生长期是真短,早熟品种只要60到80天即可成熟,中熟品种要85到100天,晚熟品种则要100到120天。

    鲁锦也摸不清这时候的土豆应该几月播种,毕竟是从美洲带回来的原始品种,和后世还是有些区別的,於是就让人把每个品种,从农历二月的惊蛰节气陆续播种,每个节气为一个批次,播种一批,一直从惊蛰、春分、清明、穀雨、立夏、播到小满、一共播了六个批次,到芒种的时候就彻底停止播种了。

    毕竟民间有谚语,小满不满,芒种勿种,这话的意思是,对於大多数春种夏收的作物,小满已经到了灌浆成熟期,虽然还未完全成熟,但也离收穫不远了,而等到芒种的时候,这个时候对於夏收的早熟作物来说,就什么都不要种了,因为不管种什么,时间上都已经来不及了。

    而土豆这东西,又恰好是一种喜凉怕热的作物,只要温度能发芽不冻死,就可以播种,还有土豆块茎最佳的生长温度,是16到20度,超过25度的话,地下的块茎反而不长了,所以这东西並非越热越好,温度太高的话反而会导致减產

    鲁锦的皇庄里,最早播种的一个批次,一开始长得还好好的,土豆秧子鬱鬱葱葱,还会开白色、粉色、紫色的小,煞是好看。

    负责皇庄管理的是几个伤残退伍的巢湖老兵,这几人虽然出身早,但运气不好,很早就伤残退役的那种,庄户则是一批鲁锦收养的半大孤儿。

    这土豆一开始他们还种的好好的,可就在前几天,最早播种的一批,地上部分的秧子陆续开始枯萎,可把他们嚇了一跳,还以为自己没照顾好,把这土豆种死了,结果挖开一看,这才知道原来不是死了,而是土豆熟了,於是赶忙向鲁锦报喜。

    鲁锦可是特意交代过,要是土豆熟了,就喊自己亲自来挖,顺便测测这玩意在中国的產量。

    正好这时候被鲁锦一纸命令叫回来的朱亮祖和廖永忠,两人也回到了京师,於是鲁锦就直接把他们喊到了皇庄里一起挖土豆,顺便还带上了各自的老婆孩子,以及內阁和两院的一些有空的重臣。

    本来清明节就该出来踏青春游的,这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並非只是上坟扫墓祭拜祖先,还是年轻男女踏青郊游相亲的日子,清明踏青的习俗,一直到满清的时候才被废除。

    但鲁锦今年春天太忙,没有时间,乾脆趁著这次挖土豆,把几个后妃和皇子们也叫到皇庄里散散心,省的天天待在后宫里闷的慌。

    京师郊外皇庄的农田里,皇帝、丞相、大將军、禁卫、还有那个没有职位,暂居京城的农业专家王禎,一群人卖力的挥著锄头,很快就把土豆田给刨了一遍,已经11岁的沐英也带著四岁大的太子,一人拎个篮子在后面捡土豆,然后倒进大筐里。

    李善长拿起一个刚挖出的新鲜土豆,在手中掂了掂,顿时笑道,“这东西可是分量十足啊,看起来应该亩產不低,而且收穫时间竟然如此早,的確是適合备荒之物,如遇灾情,立刻补种土豆,两个多月即可成熟,有了这一茬收穫,也能让灾民挺过灾年了。”

    鲁锦却摇了摇头,“若论备荒的话,其实土豆是不如红薯的,土豆只適合春播和秋播,不適合夏播,这玩意赶上夏季闹灾,还是得红薯顶用,至於这亩產嘛,一会称一称就知道了。”

    鲁锦是见过后世大土豆的,一亩地隨便种种都有几千斤,而眼前的这土豆却只有鸭蛋、鹅蛋大小,能赶上鹅蛋那么大的都很少,一眼望过去就知道產量肯定比后世的土豆差很多,李善长闻言也点了点头。

    片刻之后,鲜薯上秤,计算亩產,结果果然不出鲁锦所料,他挖的这一块田里,亩產只有1420斤,远远比不上后世,不过他还是非常高兴,因为这个產量已经比原產地的中美洲高多了。

    冯国用也激动道,“臣听博望侯(汪大渊)说,此物在黎洲亩產最高也只有1200斤,没想到在我大明种植后,亩產竟还能多出二百二十斤,真合该我大明得此宝物。”

    鲁锦也跟著笑道,“那黎洲土人既不会炼铁,也不会牛耕,更不懂得如何堆肥施肥,他们种地用的农具,还是木器和石器,形制类似我中国数千年前的耒耜,又不懂得精耕细作,因此哪怕是同样的庄稼,我们的亩產也肯定比他们高。

    “咱们的牛耕加铁犁可以把土壤翻深一尺,又施足了底肥,亩產比他们多出二百斤也是应有之事。”

    “正是此理。”冯国用和李善长也点头赞道。

    然而鲁锦这边正为大明的土豆亩產高於黎洲原產地而得意的时候,旁边却有个庄户惊声喊道,“哎呀,不得了,王先生的这块地竟然比旁边那块亩產还高,竟有1630斤!”

    “你说亩產多少?!!!”鲁锦闻言顿时跑过去追问道。

    那庄户立刻递来一个竹片,上面记著每一筐土豆的重量,当即再次说道,“陛下,这一亩地是1630斤啊,这是每一筐的重量,都还在这没动呢。”

    鲁锦快速计算了一下,发现总数果然是1630斤,不由的惊奇道,“为什么这一亩的產量那么高,和旁边那块地种的不是一个品种吗?这两块地有何区別?”

    那庄户连忙道,“这两块地种的都是同一个品种,而且还是同一批播种的,要说有什么区別吗,唯一的区別就是这块高產的地是王老先生负责管理的。”

    鲁锦闻言顿时看向一旁笑呵呵的王禎,当即问道,“伯善先生果然不愧是农学大家,不知先生是如何管理的,为何產量能比这块地高出那么多?”

    “哈哈哈哈,其实老朽也没做什么,只不过做了三件事而已。”王禎顿时捋著鬍子笑道。

    “哪三件?”鲁锦立刻追问。

    王禎当即伸出三根手指,“一为中耕培土,二为粪水追肥,三为掐育肥,有此三法,可令亩產至少增加一成以上,陛下那一亩收了1420斤,老朽这一亩收了1630斤,正好多出210斤,也实属正常。”

    鲁锦却愈发佩服道,“老先生於农学一道確实厉害,不过这三法当中,浇粪水追肥朕能明白,这中耕培土和掐育肥又是何缘由?老先生从未种过土豆,竟也懂得土豆增產之法?”

    王禎当即摇了摇头,这才解释道,“老朽虽从未种过此物,但此物与芋头也相差不多,既然都是食根之物,哦,也就是陛下说的块茎,那它的种植方法也应该类似才是。

    “老朽起初第一次见到这土豆田时,发现这里的庄户都是將其种在高垄上,又详细问明了缘由,才知道此物是为了收穫块茎,因此要做高垄,还要深翻土地,这是为了给地下的块茎留下充足的生长空间。

    “既然主要是为了养地下的块茎,而且此物產量还那么高,那自然就比寻常作物需要更多的肥料,因此在这土豆刚出苗时,就应该追加一次粪水。

    “等到薯苗长至半尺高时,老朽还发现有一些匍匐的茎秆会露出地表,这就好比根系太浅,被雨水一衝就会露出来,根系吃不到肥力,势必要影响產量,因此这时就要中耕培土,在上面多盖一层土,把露出的根系或是匍匐的茎秆用土压住。

    “最后的掐育肥,则对大部分作物都是適用的,瓜类和都要打顶,这样才能憋出更多的侧枝和苞,结出更多的瓜果和铃。”

    鲁锦闻言不禁连连点头,这叫去除顶端优势,他以前也学过,但没想到这对土豆竟然也適用?

    王禎则是继续说道,“这土豆虽未疯长秧苗,不用打顶,但老朽却发现此物生出的苞极多,芋头之类便是如此,若是把肥力都用在开上了,地下的芋头反而长不好。

    “於是老朽便借鑑了芋头的经验,给这土豆的苞掐去一些,只保留少部分朵,果然这土豆的肥力没有浪费在开上,地下的块茎就能增產许多。”

    “原来如此,朕今日真是受教了,这学问果然是一通百通的,未曾想其他作物的种植经验,竟也能用於这海外的异种之上,伯善先生此番摸索出此物的增產之法,也算是一件大功,朕今日可是要好好犒赏一下先生。”鲁锦立刻道。

    王禎闻言却连忙拱手道,“老朽多谢陛下看重,不过老朽已是耄耋之年,早就不在乎那些身外之物了,留在此地侍弄土豆,也纯属兴趣使然,陛下若是真要犒赏,就请赐老朽在这农庄上多住两年吧,那些番茄、玉米、向日葵等物看著也颇为新鲜,老朽还从未侍弄过,想留在此处多看一看。”

    “哈哈哈哈,这是自然,先生想在这里住多久都行,朕还巴不得先生能在此处摸索出更多適合我中国的耕种之法,朕也好传於百姓,造福天下苍生。”

    王禎闻言立刻再次拱手道,“陛下圣明,有此明君在位,何愁大明不兴啊,老朽若是能年轻几十岁,势必也会追隨陛下左右,为天下苍生做出一番事业,只可惜老了不中用了,真是令人遗憾吶。”

    鲁锦却安慰道,“伯善先生不必介怀,你如今虽无官身,但在此侍弄稼穡也是一样的,若有什么发现和改良的种植之术,朕也会令人广为传播,一样能为苍生做事。”

    言罢鲁锦便立刻叫道,“李贞可在?”

    农业部左侍郎李贞早就等在了一旁,闻言立刻出列道,“陛下,臣在。”

    “你速去將伯善先生刚才说的三种土豆种植管理之法,写成文册,发与三个推广基地,让他们效仿种植。”

    “是!臣这就去做。”李贞立刻答应下来。

    等这边刨完了土豆,测出了亩產,鲁锦又让庄户挑出一些个头大,品相好的留著做种,剩下的便可以用来吃了,他又让人把厨子也叫了过来,亲自嘱咐一番做法,然后这才洗了手,带著朱亮祖等人去一旁喝茶,顺便也说说今年的战事。

    鲁锦呷了口茶,这才把茶碗放下说道,“这土豆和玉米都是好东西,云南和贵州山多,此二物最適合山地种植,產量又高,有了这东西再加上移民屯垦,这云贵二省便算是稳妥了。

    “今年出征的时候,土豆应该还能再成熟一茬,朕会让后勤民夫带上一批,你们到了云南便先种上,那里应该可以在冬季播种,来年春夏时收穫,到时候再分发给百姓种植。”

    两人闻言当即点了点头,鲁锦则是又问道,“总参制定的作战计划,你们都看了吗?”

    “都看过了。”二人立刻齐声答道。

    鲁锦招了招手,夏煜立刻送来一张地图铺在桌子上,鲁锦这才说道。

    “你二人来看,你们在洞庭湖集结,顺著沅江逆流而上,先进攻贵州,再从播州地界进入云南,贵州估计不会有什么大战,但是进入云南就不一样了。

    “你们从普定、普安直逼昆明,梁王势必会在前面的曲靖阻挡,因为曲靖有白石江天险,最好的办法便是据险而守,不然一旦后撤,让我军从容渡江,曲靖往后就再没有那么好守的地形了。”

    两人闻言连连点头,朱亮祖又问道,“听说那元朝的梁王兵力不少,有十几万,总参那边可知他手下的將领是谁?有何惯用的战法?”

    鲁锦摇了摇头,“总参那边只查到梁王手下有个叫达里麻的將领,多半就是他来领兵,但此人並无什么出名的战绩,你们虽不可骄傲自满,但也不必过於在意对面的领兵之人。

    “毕竟胡元都已经灭亡了,这把匝剌瓦尔密也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翻不起什么风浪,还有他那十几万大军,云南总共才多少人,你觉得他能养得起十几万精锐?若真有十几万精锐,他也不会甘於割据一方了,当初咱们灭元时,他怎么不动弹?”

    两人闻言再次点了点头,然后鲁锦继续嘱咐道。

    “梁王的大军一定会在曲靖的白石江据守天险,而你们要渡江,有两种办法,要么从正面强渡,我军有远程炮火优势,掩护大军渡江不是问题,但有一点需要注意。

    “若要从正面强渡,渡江的先头部队先不要急於向纵深进攻,以免和后续主力脱节,陷入敌军重围,主力再被敌军打个半渡而击,那就麻烦了,因此从正面进攻时,一定要让先头渡江的精锐,在对岸建立一个稳固的桥头堡,接应后续大军源源不断的渡江,以我军的战力,只要让我军安稳渡江,敌军就再无胜算的可能。

    “第二种方法,那就是主力在正面吸引敌军注意,派一支偏师绕去下游渡江,穿插至敌军背后,到时两面夹击,主力从正面强攻,偏师从背后偷袭,则敌军必败,只要渡过了白石江,便可一路杀去昆明,剩下的就像以往那样打就行。”

    两人当即再次点头,“我们明白。”

    “嗯,然后还有这个梁王本人,死活不论,直接把他灭了即可,云南还有不少色目人,这次也要清理乾净,若是碰到那什么天方教寺庙,也统统拆掉,庙中的妖人全部杀光,梁王麾下的十几万大军,投降之后直接遣散为民即可,倒不用太为难他们,云南人口不多,我们以后还要再移民过去一批。

    “最后还有大理的段氏,这段氏做土皇帝做贯了,他们倒是愿意对天朝俯首称臣,接受天朝册封,可朕又怎会允许国中之国的存在,不过段氏还是心存侥倖,不见棺材不落泪,这一仗是肯定免不了的,而攻打大理同样不可轻视。”

    鲁锦说到这里又拿出一张立体地形图,对两人介绍道。

    “大理城背靠巍峨的点苍山,面朝碧蓝的洱海湖,形如一条臥龙,在这一山一湖之间,夹出一条狭长之地,而大理就坐落在中间。

    “想进攻大理城,从洱海的正面强渡是肯定不可能的,你们是翻越群山而去,当然不可能自己带船,想从大理背后的点苍山翻越,也是困难重重,因此想要进攻大理,最好是从上下这两道关隘打进去。

    “当年蒙古攻打大理,便是从上关这里打进去的,而你们是从昆明方向过去的,所以这次应该打下关更顺手。

    “至於如何破关,应该也不用朕教了吧,我们有那么多火炮,还配有重甲先登团,最擅长的便是攻坚城,拔硬寨,当然你们也可以灵活一点。

    “点苍山虽然高,但若只是在下关附近的余脉那里,攀上去一支小股精锐,从山上绕至敌军背后,也並非是不可能之事,甚至都不用去敌军背后进攻,只要在山上打出旗鼓,虚张声势,让敌军以为侧翼已破,便能动摇敌军士气,如此正面也就好攻了。

    “又或者你们可以搜集到一些船只,那派小股精锐乘船从洱海湖绕至敌军侧翼佯攻登陆,也是可以动摇敌军士气,牵制敌军兵力的。

    “不过朕也只是给你们一些建议,到了那里具体如何打,你们再看情况临机决断。”

    “是。”两人当即再次点头,朱亮祖又问道,“那这个段氏如何处置?”

    鲁锦立刻道,“等你们攻入大理之后,不论段氏是否愿意归附,都必须举族搬迁到京师来,段氏原本在大理留下的一切痕跡,比如府邸、牌坊、石碑、庙宇之类,凡是带字的,全都给他拆掉焚毁,从今以后,大理再无段氏,今后云南的省会也定在昆明。

    “如果段氏甘愿归降,就说朕愿意饶他一命,让他举族迁来京师,朕还可以纳一个段氏女为妃,与他结为亲家,如果他死不归降,那就押到京师受审,到时候自有发落。”

    朱亮祖这才点点头,“臣明白了。”

    “嗯,打下昆明和大理之后,永忠和高耀率军留下镇守,朱亮祖你带著禁卫师,押著段氏和其他俘虏回京。

    “另外还有大理南边那些边疆的宣慰司、宣抚司,暂时先以招抚为主,只要他们愿意归附大明,就先给他们册封土司头衔,每年上交贡赋即可。

    “然后朕会持续向云南移民,推广新作物种植,等咱们在云南站稳了脚跟,再慢慢收拾那些土司,逐步把那些边疆实控下来。

    “还有一点。”鲁锦敲著地图上云南瑞丽的位置,“这个麓川路,当地还有一家姓思的土人豪强,不是什么善与之辈,暂时先盯紧他们,以防这些土司作乱。”

    “是。”两人当即再次答应道。

    见鲁锦跟他们说的差不多了,这时李善长也凑了过来,提出一个建议,“陛下,臣有一言,不知陛下可愿纳諫。”

    “先生且说来听听。”

    李善长当即道,“陛下既然愿意纳大理段氏女为妃,为何不能多纳几个,一来朝廷想要招抚云贵那些土司,若陛下能与之结亲,那自然是最好的,二来陛下后宫本来嬪妃就少,至今也只有五个子女,陛下如今还那么年轻,还是应该多多纳妃,多生子嗣啊”

    鲁锦闻言轻轻点了点头,他对这件事倒是不太拒绝,主要现在他的儿子確实太少,现在也只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最大的才不到四周岁,最小的儿子才几个月,若是只有这么几个孩子,还怎么实现他海外分封的设想。

    “此事可以考虑,所以先生的意思呢?”

    李善长见鲁锦並不拒绝,便又道,“臣以为,除了大理段氏女,这贵州的几个大姓也可以考虑,比如播州杨氏,播州罗氏,思州田氏,水西安氏,水东宋氏等等,陛下若能与这些土司联姻,定能让他们立刻臣服,朝廷还可以夷制夷,用平衡之术扶持打压,再加上驻军移民,必可使云贵长治久安。”

    鲁锦闻言当即点了点头,“先生皆老成谋国之言,此计確实可行,便依先生所言。”

    (本章完)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c,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