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第602章 尾声(八)
    第602章尾声(八)

    可以这么说,没有人想到朝廷会在这个时候对高原动手。

    別说高原上的土王们,就连大明內部,也只有高层一小撮人知道这个计划。

    所以,当朝廷决定出兵,朝野都很惊讶。

    怎么说打就打起来了?

    作为官方口舌的大明周报,及时发行了最新一期。

    上面详细介绍了高原与中原的关係,总之一句话,自古以来。

    接著又著重介绍了目前高原百姓的惨状,以及皇帝是多么的不忍,希望高原土王学习大明,善待百姓。

    结果高原权贵都无视皇帝的旨意,还驱逐大明派遣的宣慰使。

    因为推举宗教领袖之事,高原时常陷入內斗,更是生灵涂炭。

    皇帝就製作了宝瓶,还请了佛道两家的高人开光。

    哪知道高原土王非但不感激,甚至还裹挟高原百姓威胁朝廷。

    总之就是,高原土王恶贯满盈,大明忍无可忍遂决定出兵征討不臣。

    看过报纸之后,大明上上下下可谓是义愤填膺。

    敢无视我皇旨意,该打。

    读书人也觉得,高原人太野蛮了,竟然还使用奴隶制度。

    我大明有义务解救当地百姓,宣扬圣人之道。

    就连普通百姓,都心生侧隱之心。

    虽然大明的日子好过了许多,可对以前的苦日子记忆还是非常深刻的。

    本来他们以为,当年自己的日子已经很难了,没想到还有比那更惨的。

    再想想自己现在的日子—真是皇恩浩荡,感谢圣皇、太上皇、皇上。

    於是,皇家和大明又收穫了一波民心。

    对於大明出兵解救高原百姓大明普通百姓则认为,国家大事朝廷决定就好了。

    我们相信皇上,他是不会错的。

    大明轻而易举的就將人心凝聚起来。

    各项物资,也源源不断的送往前线。

    罗不弃等一万多徵召回来的老兵,也踏上了前往高原的道路。

    神机营负责攻城略地,他们的任务是接手土地,並完成治理。

    而此时,徐允恭也已经率军来到雅州(雅安),休整一日后攀登飞越岭。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第一个挑战,

    不是来自於敌人,而是来自於环境。

    飞越岭海拔近八百五十丈(2830多米),很多士兵出现了高原反应。

    徐允恭早有准备,率军在这里逗留了两天。

    高原反应严重的一百多名士兵,被带回雅州休养,其余人在略微適应之后就继续出发没多久他们到达了大渡河岸边。

    大渡河是一道天险,只要对方沿河布防,就算神机营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渡过的。

    然而早在十几年前,傅有德平定西南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建立了千户所。

    牢牢扼守住了大渡河天险。

    徐允恭的大军没有遇到任何阻碍,轻鬆就渡过了这道天险,正式进入土王控制的土地。

    而此时的高原土王们,丝毫没有意识到大明会对他们出兵。

    关键是,大明出兵的速度实在太快了。

    按照常理算,他们拒绝朝廷的宝瓶制度,等消息传回去,大明要开会討论,还要做前期筹备。

    想要出兵至少得等到年底了,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

    但事实上是,徐允恭渡过大渡河的时间,才刚刚进入四月。

    比他们预料的足足提前了大半年。

    所以高原土王们根本就没有任何防备,神机营大军可以说长驱直入。

    当徐充恭出现在康巴地区的时候,当地的土司还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当確定明军真的打过来的时候,他们虽然很惊慌,却也没有束手就擒。

    他们普遍认为。

    汉人不適应高原气候,贸然到这里来走路都能喘死,更別提作战了。

    所以他们还是很有信心能获胜的。

    然而等双方真正接触,他们才发现情况和自己想像的完全不一样。

    明军根本就不给他们肉搏的机会,隔著百十丈的距离,就发起了进攻。

    他们也知道火器是什么东西。

    但据他们了解,那玩意儿射速很慢,不利於野战。

    可面前的这支军队不一样,火器好像不用装填子弹一样。

    能连续不断的射击。

    关键是,他们竟然还有炮。

    这些人是怎么把那么笨重的大炮,运送到高原上来的?

    而且还能拖看大炮快速行军,这不科学啊。

    就在这样的疑惑中,康巴权贵们绝望地看著自家好不容易组建的军队,被轻易撕碎。

    野战?枪炮齐鸣。

    据堡垒防守?大炮轰炸。

    打打不过,防防不住,留给他们的只有两条路。

    一条是逃跑,还有一条是投降。

    大多数权贵都选择了投降。

    高原早在唐末就陷入分裂了,各个势力都有自己的地盘。

    逃到別人的地盘上,和找死没什么区別。

    別说他们没地方逃,就算能逃他们也不会走。

    毕竟逃了就意味著放弃家族经营多年的財富和基本盘。

    而且在他们想来,大明就算打贏了,也得靠他们这些地头蛇来治理地方。

    不过是变换一下大王旗而已,

    而且明军还能赖在高原不走了不成?

    到时候他们依然是高高在上的权贵。

    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徐允恭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却也將所有官吏、豪强都控制了起来。

    之后大军四出,將地方上的恶霸头目全都抓捕。

    同时也开仓放粮,賑济当地的穷苦百姓。

    百姓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竟然给他们发粮食?

    这怎么可能。

    以往高原发生兼併战爭,不论谁输谁贏都和他们关係不大。

    因为不论谁贏,他们都是最底层的奴隶,不会有任何改变。

    现在明军不但没有屠杀奴役他们,还给他们分发粮食。

    这种情况,他们別说见,听都没有听说过。

    难道这就是王师吗?

    於是,拿了粮食的百姓,直接成了大明的拥护者。

    甚至希望加入进来,一起討伐那些欺凌他们的肉食者。

    其中以年轻人居多。

    徐允恭自然不会拒绝这些人的加入,从中挑选了五千青壮整编成军。

    自然不是让他们一起打仗,而是让他们作为预备役,维护康巴地区的局势。

    而且他还让懂当地语言的將土给他们上课,告诉他们什么是大明、什么是天子。

    什么是王师。

    之后又让这些人去各个村寨,现身说法教化当地百姓,

    他们的话更加有说服力,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拥护大明。

    康巴地区的形势彻底翻了天。

    如此这般,徐允恭整整在康巴地区待了二十多天。

    不是他不想继续进攻別的地方,而是情况不允许。

    一是他要等后续行政队伍到达,来接管这些地方。

    二是隨著深入高原,將士们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已经有数十名將士因为高原反应永远倒下。

    他需要停留一段时间,让將土们继续適应。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他需要时间,將明军入高原的消息传出去。

    以前打仗都讲究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明军现在很多仗,都是反思路去打的,故意告诉你我来了。

    高原土王定然会集结主力抵抗,能省去明军寻找敌人的时间。

    徐允恭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等將敌军主力击溃,大军就可以化整为零,深入民间清剿残余。

    爭取在年底之前,奠定高原大局。

    然后再用一年时间彻底扫清残余,正式將高原纳入朝廷的统治范围。

    这是大都督府擬定的作战计划。

    用冷兵器时代的眼光看来,太过於激进了。

    可现在大明的高层却一致认为,太保守了。

    打一群兵器都不全的蛮夷,竟然还要用两年?

    不过战略计划嘛,总归是要留一点余地的,所以才定了两年的期限。

    又过了七八天,罗不弃等万余行政人员,以及大军的后勤部队相继到达。

    略作休整,他们就开始接管地方行政。

    第一件事情就按照计划,给百姓登记户籍,同时对贪官劣绅进行打击。

    之后又按照均田制,给百姓分发土地,並且还免除了所有人五年的赋税。

    当然了,光靠这些还不够。

    大明想要的是认同“华夏』的百姓,想要从思想上彻底改造他们,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

    大明任重而道远。

    当大明在康巴的所作所为传开后,整个高原为之震动。

    土王们顿时就坐不住了,连忙徵募壮丁打造军队。

    各个势力之间也暂时放下了仇恨,准备联合起来抵抗明军。

    与此同时,他们还没忘记向朝廷派出使者请罪。

    俺们知道错了,宝瓶制度是英明神武的陛下对我们的关爱。

    之前是我们不识好列,现在我们给跪下了。

    请仁慈的陛下大发慈悲,饶了我们吧。

    非但如此,他们还派出使节,带著钱財酒肉来搞赏徐允恭的大军。

    王师的將士们辛苦了,我们已经跪了,就不劳你们跑一趟了。

    然而徐允恭將钱財酒肉留下,將使节全部斩首祭旗。

    之后他率军直扑打箭炉、理塘,並轻易击溃这里的守军。

    这次他没有再逗留,而是率军继续西进深入高原腹地。

    而高原的土王们,还在为谁当大军的统帅,该採用何种战术,又该在哪里布防爭执不休。

    就在神机营纵横高原的时候,三函之地也发生了动盪。

    起因是一个叫『二』的学派请愿,希望三函部落彻底回归大一统。

    之前就说过,大明一直在三韩部落施行教化。

    尤其是方孝孺学派,更是其中的主力。

    那里大部分年轻一代,基本都是方学门徒。

    这些年轻人有的在大明谋求出仕,有的返回老家出仕。

    这些返回老家的年轻学子並不甘心。

    如果他们没有见过更大更广阔的舞台,还能接受在这一隅之地自娱自乐。

    可是他们见过了,就再也无法甘於平凡。

    这个时候,某些看不见的大手稍稍动了一下,一个名为『一』的学派诞生了。

    “一”意为天地一统。

    他们的述求和宗旨,就是彻底回归天朝主体,正式成为一家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壮大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学派,没有之一。

    七八成的年轻人,都加入了这个学派。

    他们四处宣扬天朝美政、宣传一统的好处,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受到影响。

    尤其是前几年大明以无敌之势灭亡小岛,这种声音就更加强烈。

    只是,在朱梓別有用心的操作下,目前王国的高层几乎都是保守派。

    这些行將就木之人,只想维护既得利益,反对回归大明。

    所以一学派的影响力,始终只能停留在民间。

    当然了,这主要是陈景恪不希望操之过急。

    別看王国的行政大权被保守派控制,但回归的真正阻碍並不是他们。

    而是基层的百姓。

    百姓没有接受过教育,不懂什么大道理,也没有什么族群意识。

    他们世代生活在这里,给国王和当地贵族纳税、效力,已经成为习惯。

    突然让他们效忠远在万里之外的所谓天子,他们第一反应是无法接受。

    大明要做的,是利用一学派,影响基层百姓。

    高层爱咋咋滴,等时机成熟,回不回归就由不得他们了。

    陈慕华(松下纯太郎)入职鸿臚寺之后,开始按照计划,在诸侯国內搞一些活动。

    陈景恪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和平演变领土。

    陈慕华到了这里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著手重组了一学派,让其成为严密的政治团体。

    之后就是谋取政治权力,高层进不去,就进中低层。

    这些读书人家里多多少少都是有关係的,很容易就能混进名利场。

    一个人的权力很小,当大家结成一张网,能动用的力量就很庞大了。

    不过这么做也触碰到了朱梓和保守派的神经。

    有大明在,他们自然不敢明著打压一学派,但私底下设置了不少障碍。

    陈慕华依然没有著急,在与保守派起了几次衝突之后,他就引导一学派深入基层。

    向最底层的百姓宣扬华夏思想,鼓吹天下一统,

    百姓无所谓跟著谁,但见到这么多年轻俊杰,都说回归好。

    他们自然而然的也就支持回归了。

    直到年初,陈慕华终於接到了陈景恪的命令。

    大戏收场。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c,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