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第556章 生僻字
    第556章生僻字

    看到杜同礼传回的密信,老朱怒气填胸:

    “该死,真当是凤阳,咱就不敢杀人了吗。”

    “咱正觉得宫里闷得慌,正好出去散散心。”

    朱雄英连忙道:“皇爷爷息怒,为了那些人气坏了身子可不好。”

    陈景恪则说道:“此事谁都能出面,唯独姓朱的不行。”

    华夏最重乡土之情,也最在乎乡亲的评价。

    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就是这个思想的体现。

    你一生行善却不重视家乡人,大家一样觉得你这人不行,不可深交。

    哪怕是当了皇帝也是一样。

    不给家乡百姓一点优惠政策,照样戳你脊梁骨。

    反过来说,你可以祸害所有人,只要对家乡百姓好,大家也都会认为你有可取之处。

    不只是古代,即便是二十一世纪,很多国家依然存在这种情况。

    比如日韩菲等国一一什么叫传统选区啊(后仰)。

    那些政客的操作堪称魔幻,可总能获得选举胜利。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掌权后,会利用自己的权力给家乡谋取好处。

    甚至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来为自己选区谋取利益。

    只要家乡的人选他们,就能確保自己的地位不会被动摇。

    至於其他地区的人怎么想,无所谓。

    因为其他地区也有他们自己的代言人,我就算对他们好,他们也不会把票投给我。

    这就是乡土思想的一种现代表现形式,

    现在朱元璋要是回老家大开杀戒,即便是有正当理由,那也照样会被天下人戳脊梁骨。

    这也是杜同礼那么谨慎的原因办好了也很难落个好,万一办的不好引起民变,那基本就是被杀了安抚百姓的下场。

    老朱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方才那也只是气话。

    接下来大家都犯了难,这事儿得派个合適的人去干才行。

    可就这么个情况,谁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芋啊。

    不是所有人都叫杨宪,敢不顾后果拿老朱的心腹开刀。

    当然,也不是没有那种不要命的大杀才,多的是为了討好皇帝不顾一切的人。

    可现在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敢下狠手,又能掌握好分寸的人。

    三人合计了半天,都没有想到合適的人选。

    直到遛弯回来的马娘娘,得知事情原委后,没好气的道:

    “你们三个脑子都糊涂了。”

    “找个已经册封,还没有之国的诸侯,保准给办的漂漂亮亮的。”

    朱雄英眼晴一亮,高兴的道:

    “对啊,最好找那种封国已经建立,但他本人还没有去封地的那种。”

    陈景恪接话道:“这种诸侯可不要太多,现在京城就有八十多位呢。”

    “而且他们还都接受过系统的培训,能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

    之前说过,大明这一波册封了一百多诸侯王。

    这么多诸侯国不可能一次性建立,而是分批次进行的,第一期建了二十个。

    剩下八十多个则只是先派人勘定边界,正式筹建还需要排队。

    现在这些人可都窝在洛阳呢。

    不过心急的诸侯王们,已经先一步人去封地搞建设了。

    至少要先找个地方建一座城池,等將来轮到自己了,能有一个不错的基础。

    对这些诸侯王,大明也是有专门的书院进行培训。

    防止他们啥都不懂,把国家弄的一团糟。

    除了培训诸侯王,还培训了一大群国相、財政大臣等等。

    找个诸侯过去,確实能將此事给处理好。

    老朱连连点头,说道:“妹子这个法子好,谁去执行这个任务,就优先为他建立封国。”

    马娘娘说道:“不是优先,是立即。”

    “不论是谁,接下这个命令的同时朝廷就为他筹建封国,如此方能解除他的后顾之忧。”

    陈景恪也不禁点头称是,不论谁去执行这个任务,都会担心没了好下场,

    诸侯王也担心。

    我现在还只是准诸侯王,去凤阳走一趟,万一被杀了平民愤,连到手的封国都丟了,

    那找谁说理去。

    封国正式建立,那意义就不一样了。

    子孙家人都去了封国,死也只是死我一个。

    而且我为朝廷背锅而死,朝廷必须得拿出足够的好处补偿我的封国。

    否则谁还敢给朝廷卖命?

    至於朝廷会不会顺手把他的封国也灭掉这是不可能的。

    谁都知道他是背锅死的,说白了这就是一场交易。

    一场所有人都知道的交易。

    你朝廷最后食言而肥,还將已经建成的诸侯国给灭了,其它诸侯就会感到唇亡齿寒。

    到时候朝廷的宗藩体系就形同虚设了。

    所以,谁接这个活儿,就立即下旨给他建封国,

    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將他的家眷送走,如此他才能放心的去执行任务。

    当然,以上只是最坏的情况。

    朱雄英不是卸磨杀驴的人,只要不是和当年的杨宪一般作死,是不会有生命之忧的。

    做这些,只是为了让干活的人没有后顾之忧罢了。

    朱雄英说道:“皇祖母所言甚是只是让谁去最合適呢?”

    马娘娘也没客气,直接说道:“让桑敬去吧,他的能力和人品我都信的过。”

    老朱和朱雄英也都认为这个人选最为合適。

    陈景恪也不得不再次讚嘆,马娘娘才是运筹帷啊。

    桑敬的父亲桑世杰,是老朱的创业功臣,只是在大明建立前就战死了。

    后被老朱追封为永义侯。

    创业的时候为了防止大將反叛,都会要求將家眷放在大后方当人质。

    管理大后方的正是马娘娘。

    可以说,大明的二代目基本都跟著马娘娘生活过,受过她的教导和恩惠。

    桑世杰战死时,桑敬的年龄还不大,马娘娘对他格外照顾。

    大明建国后他加入明军序列,又在马娘娘的安排下去了蓝玉魔下。

    先后参与了平定云南、北伐辽东、消灭高句丽。

    又跟隨蓝玉北伐草原,一路打到了捕鱼儿海。

    后来大明重启分封制,核定军功的时候,他因功被封侯。

    在擬定封號的时候,他选择了『永义”,算是继承了其父的荣誉和遗志。

    可以说,桑敬就是朱家最嫡系的成员之一。

    按理来说,他也是新一代军方领袖之一,不应该这么早就分封的。

    只是连年征战,身上创伤百余处,让他的身体早早就垮了。

    只能无奈退出现役,选择了提前分封。

    他幼时就跟隨马娘娘学习过,读过书懂內政管理。

    確定分封后,又去贵族书院接受过系统培训,知道怎么处理各种內政问题。

    去凤阳走一趟,是非常合適的。

    而且因为和朱家的关係,也不怕他拒绝。

    確定人选之后,朱雄英就准备离开,年底了真的是很忙。

    马娘娘却將他喊住,说道:“你四叔那边来信了。”

    朱雄英並没有在意,只是道:“今年又不回来过年了是吧?

    1

    马娘娘点点头,说道:“北元和不里牙惕人又不老实了,你四叔走不开。”

    然后她嘆息一声,道:“你四叔又提起了高煦的事情。”

    朱雄英眉头微皱,说道:“不是我不想为他封国,实在是不能开这个先例。”

    马娘娘说道:“我知道,你四叔说,要让高煦放弃郡王爵位。”

    “什么?”朱雄英声音都提高了几分。

    这要是传出去,世人还以为他苛待宗室,把人逼的放弃了爵位。

    马娘娘安抚道:“你先別急,听我把话说完。”

    “他放弃郡王爵位,然后让礼部按照军功重新为他封赏——“”

    陈景恪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以他的功劳至少也得是个开国侯—“

    “这个法子高明啊,不知是何人所出?”

    朱老四自己是没这个脑子的,姚广孝去了次大陆,谁还有这个能力可以想到这样的法子?

    莫非朱棣手下还有这样的高人?

    朱雄英却没心情关注这个,他冷笑道:

    “真是好算计啊,可他就没有想过,如果没有郡王的身份,他有机会立这么多军功吗?”

    一直没说话的老朱,忽然说道:“可他就是姓朱。”

    言外之意非常明显,他就是郡王,享受特权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之前他觉得朱高煦討封很过分,明显破坏了朝廷的规矩。

    可现在却觉得,朱雄英有些不近人情了。

    朱雄英还想反驳,马娘娘抢先一步说道:

    “你应该知道,攻城当围三闕一的道理。”

    “如果不给守军留一线生机,他们就会拼死作战。”

    “只有给他们留下一条活路,哪怕这条路再危险,他们的决心也会动摇。”

    “道理是一样的,朱氏子孙是天潢贵胄,生而享受特权。”

    “如果你不给他们留下一条上进的路,他们就会想办法破坏规则。”

    “到时候再好的规矩,也会被他们弄的千疮百孔。”

    “给他们留下一线机会,即便这个机会千难万难。”

    “他们首先想的也不是去破坏规则,而是怪自己能力不够。”

    “而且这么做还有个好处,如果后世朱姓子孙里出了大才,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一番话说的陈景恪连连点头,確实是这么个道理朱雄英也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马娘娘继续说道:“不如这样,高煦的军功折半计算。”

    “然后你再针对此事做出调整,后世朱家子孙想从政或者从军,须提前放弃爵位,以平民的身份参加。”

    陈景恪心中一动,说道:“娘娘所言甚是,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圣皇制定的一些规则,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

    朱元璋眉头一挑,咋说著说著,说到我头上来了?

    “你给咱说说,咱哪里的规定不合理?”

    马娘娘和朱雄英也向他看来。

    陈景恪说道:“就拿字辈和取名规则来说,就很不合理。”

    “字辈好说,麻烦的是最后一个字必须用金木水火土为偏旁。”

    “现在朱姓子孙少倒也罢了,一两百年后拥有皇室血脉的少说也有几万人。”

    “这几万人要是全按照字辈规则取名,把字典翻烂了也凑不齐那么多字吧?”

    “后世子孙想给自己取个符合规则的名字,就只能往生僻字上去找。”

    “到时候必然会出现一大堆,老学究都读不出来的名字。”

    “那场景——您就想去吧。”

    老朱摸了摸鬍鬚,不確定的道:“咱朱家子孙,真能壮大到几万人?』

    陈景恪肯定的道:“几万人都是少的,您数数您有多少个儿子,多少个孙子,又有多少个重孙子。”

    “就这么生一两百年,您想想得有多少个。”

    老朱还真的瓣著手指头算了起来,越算他就越高兴:

    “嘿,你別说,咱家还真有可能壮大到几万人的规模。”

    看著傻乐起来的老朱,陈景恪很是无语。

    您是不是忘了咱现在再说什么?

    “取名,取名的问题怎么解决?”

    老朱这才回过神,美滋滋的道:“嗨,那就用生僻字唄,有个名儿就好。”

    马娘娘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

    “我看你是乐糊涂了—?景恪这个意见提的好,这个问题得提前解决了。”

    “嗯,字辈可以不用动,只需要把金木水火土偏旁的规矩去掉就可以了。”

    老朱不乐意的道:“那可是咱费尽心思才想到的,怎么能改呢。”

    马娘娘直接无视了他:“就这样吧,到时候与高煦的事情一併宣布。”

    陈景恪则说道:“不如这样,没出五服的继续沿用字辈和偏旁取名规则。”

    “出了五服的子孙,只需要沿用字辈规则即可。”

    老朱连忙说道:“好好好,这个法子好,就这样吧。”

    马娘娘也说道:“嗯,这样也好。”

    朱雄英自然更不会有意见了。

    於是事情就此定下。

    之后朱元璋和马娘娘召见了桑敬,將凤阳的事情告知。

    桑敬虽然也知道很麻烦,却依然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下来。

    至於插队分封,又会给予哪些好处,大家都没有明说。

    有些事情说的太明白,反而显得没有人情味儿。

    桑敬就问了一个问题,治到什么程度。

    老朱的回答充满了杀意:“治到百姓畏惧律法为止。”

    朱雄英也没有耽搁,立即就下旨,桑敬的永义国即刻建立。

    並赐下了国主印信、服饰等仪仗。

    同时还將运往其他封国的物资,抽调了一批给永义国。

    並且命桑敬的嫡长子即刻开赴永义国。

    要知道,此时离过年也就剩下七天时间。

    这是连年都不让人过了。

    诸侯王们一时间都有些摸不著头脑,还以为桑敬怎么得罪皇帝了。

    但马上他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在桑敬的嫡长子出发后,朱雄英又接连下达了好几条命令。

    比如,命凤阳留守回京述职比如,任命桑敬为钦差大臣巡视凤阳。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c,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