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第552章 外面全是革新派
    第552章外面全是革新派

    对於老朱的反应,陈景恪毫不意外,

    对於现在的大明来说,再强大的武器也不过是锦上添。

    有时候武器太强,还会让大家没有安全感。

    但粮食不一样,对农业文明来说这就是一切。

    谁能给粮食增產,谁就能封神享受祭祀。

    自洪武十五年改革开始,朝廷就组建了很多实验室,研究农作物增產的办法。

    之前基本都是从改良种子方面著手。

    至於施肥,大家自然知道这玩意儿很好,可肥料怎么著都是不够用的。

    现在有一种肥料,可以无限生產,可以全民推广。

    那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还不是增產三五十斤,而是直接翻倍。

    在这个数据面前,民爵又算得了什么,老朱都恨不得立即给他们封神。

    包括其他勛贵,此时也都不再反对民爵之事。

    他们怕自己要是再反对,会损了阴德,死后下十八层地狱。

    朱雄英悄悄竖起大拇指,厉害,直接掐住了大家的命脉。

    陈景恪依然觉得不够,又加了一把火:

    “土地轮耕是为了养地,有了足够的肥料,就无需轮耕了。”

    “所有的土地,都可以全年耕种。”

    听到这话,大棚里响起了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大家知道土地要施肥,没肥料怎么办?

    暂停一年不种庄稼,靠自然恢復,也就是所谓的轮耕。

    所以,天下的土地,永远都有一半是慌著的。

    如果把这一半土地也利用起来“嘶—”大棚里再次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老朱已经不只是手抖了,浑身都在抖:

    “你说的这肥料—真的能不限量生產吗?”

    陈景恪点头,肯定的道:“可以,但———“

    老朱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没有但是,倾尽一切努力,必须把肥料作坊建立起来陈景恪郑重的道:“是。”

    生產化肥很简单,但也很复杂。

    简单的地方在於,用土法不顾后果的去做,確实也能生產的出来。

    后果吗,经济效益低还是小问题想想各种化学污染就知道有多严重了。

    复杂的地方就在於环保、高效率生產。

    这就要求必须从零开始,打造生產线。

    这不是一条生產线那么简单,而是每一个需要用到的地方,都要打造一条完整生產线。

    把化肥工厂建立起来,差不多相当於建立了一整套的基础化工品生產体系。

    其中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以前有需要都是实验室生產,规模小產量有限,大大限制了理科的发展。

    尤其是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应用。

    目前也確实有必要打造一整套的化工產业体系了。

    还好,洛下书院十几年来,已经培养出了两万多名学生。

    这些人都接受过系统的理科培训,在这个时代那都是理科精英。

    其中一部分没有天赋的,或选择出仕,或选择去当老师教育更多学生。

    目前在书院和朝廷各技术部门工作的,有七千多人。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全部动用,抽调出来两三千,再把毕业生召回一部分。

    组建一支五六千人的团队还是没有问题的。

    就这么说吧,前世能组建起这样一支团队的国家,都不超过三分之一。

    这么多人一起努力,再加上朝廷的支持,陈景恪有信心把这套体系弄好。

    而且作为过来人,他很清楚工业污染的严重性。

    从一开始就会把环保这个概念,植入工业中去。

    大明现在是领先者,没必要搞先污染后治理那一套。

    困难怕什么?

    一项一项去研究,没有啃不下来的骨头。

    而且陈景恪的计划还不只是如此,他要借著这个机会,对全国的基础建设做一次全面系统的规划。

    以后能少走很多弯路。

    因为化肥的插曲,大家也没了游玩的心思。老朱恨不得立即回宫,將此事给敲定下来。

    还是朱雄英劝说:“大家早就在期盼著我们的到来,现在来了不见见他们,恐凉了人心。”

    “况且,以后生產肥料,也要从他们这里抽调研究人员的。

    老朱这才带著大家去吃了顿饭。

    饭菜很丰盛,大多都是山里打的野味。

    不过很显然,老朱吃的是食不知味,扒拉几筷子就声称吃饱了。

    之后就是例行的领导讲话。

    將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眷组织到一起,老朱、朱標、朱雄英分別讲了几句。

    三皇同时现身,还鼓励表彰大家,很多人都激动的热泪盈眶。

    大家纷纷表示,要为大明尽忠。

    这一套流程做完,老朱才带领大家离开。

    回去的时候,陈景恪被喊到了老朱的御攀上,亲自向他讲述了肥料,以及工作建造的事情。

    陈景恪就將自己的计划和他讲了一下,並且还拿火柴举例:

    “火柴看似简单,单独造几盒也很容易。但想要大规模生產,就非常麻烦了。”

    要建造采木场、要加工木料,这一整套体系都要从零开始建设。

    红磷也一样,要选矿、採矿、提炼等等。

    这还只是原材料,还需要交通运输配合,將材料运到一起组装。

    最后的產品还要通过交通运输,送往全国各地,

    產业链越完整,效率越高,运输越方便,这一盒火柴的价格就越低。

    “纯手工生產,这一盒火柴得卖十文钱。如果我说的產业链能建立起来,一文钱能买十盒。”

    “这套產业链不只是可以用来生產火柴,很多设备和原材料都是可以交叉使用的。”

    “木头除了造火柴,还能造家具、建房子;冶炼厂还能冶链金银铜铁等其它矿石。”

    “它的很多设备,也可以为生產肥料提供原材料。”

    “修好的铁路、公路和航运体系,应用面就更广泛了。”

    “只要这套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再有什么新发明想要应用於实际,就不用再这么麻烦了。”

    “到时候,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东西,价格都会变得非常低廉。”

    “肥料可以运送到千家万户,所有百姓都能买得起。”

    “全新的衣服只需要几文钱,普通人工作一天就能买一件。”

    “食盐运送到全国各地,可能只需要一文钱一斤。”

    老朱听入迷,脑海里情不自禁的浮现出种种画面,好半响才说道:

    “这就是生產力改变世界吗?”

    陈景恪肯定的道:“是的,这就是生產力改变世界。”

    老朱看著他,说道:“你说的东西,很多咱想都想不到该是什么样子的,但咱相信你的话。”

    “咱还是那句话,放心大胆的去做吧。”

    “需要钱財就去国库里取,需要人才就让朝廷帮你找,务必要將你说的东西建造出来陈景恪都有点惊讶,本以为这么大的事情,老朱起码会慎重思考一段时间。

    谁知道根本就没有。

    老朱痛快的有点不像是个皇帝。

    不过紧接著老朱喃喃自语道:

    “做到这些,应该就能平稳度过寒冷期了吧,咱能为后世子孙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一旁的徐达、傅有德等人,也都深以为然。

    陈景恪这才明白,原来他们一直都记得寒冷期,並为此忧心。

    这让他不禁有些惭愧。

    虽然他经常把小冰河期掛在嘴上,但那只是为了游说別人罢了。

    实际上他自己对小冰河期,並不是特別重视。

    很简单,大明灭亡的主因並不是气候变冷,而是士绅集团做大,收不上来税导致的財政破產。

    气候变冷,只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满清也同样处在小冰河期,可他们靠著屠刀完成了对全国资源的整合。

    朝廷能有效的重新分配財富,坚持了两百多年,还创造了红薯盛世这一古代史最后的辉煌。

    陈景恪之前的种种改革,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隱患。

    只要大明朝廷的財政健康,面对小冰河期有很多办法可以度过。

    当然,他也为小冰河期做了一些准备。

    改良土豆,在黄土高原上种树等等,都能让后世更加从容的面对冰河期。

    可是,就算没有小冰河期,这些事情他也一样会去做。

    所以总体上来说,小冰河期只是他用来恐嚇別人,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罢了。

    只是没想到,老朱他们竟然如此上心,估计私下没少为此事发愁。

    这如何能不让陈景恪感到惭愧。

    但更多的还是庆幸,庆幸自己小冰河期这手牌打的太好了。

    宗教为何喜欢搞末日审判?

    说白了,就是利用末日的恐怖来嚇嘘人,达到传教的目的。

    小冰河期在他这里,也起到了类似的效果。

    他天天渲染小冰河期的可怕,周围的人都受到了影响。

    隨著他个人影响力的扩大,这个影响的范围也就越大。

    报纸出现后,全国都知道了温寒变的事情。

    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勇气。

    大家选择保守,那是因为保守至少能带来两三百年的相对和平。

    这是可以预见到的和平。

    而改变是不可预知的,说不定下一刻就大崩盘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会倾向於保守。

    陈景恪的变革如此剧烈,却始终有一大批人追隨,且追隨者越来越多。

    就算是保守派,大多意见也都是可调和的,真正食古不化的老古董只是少数。

    这其中自然有利益的因素。

    可永远不要低估华夏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有德之土。

    他们真的会为了心中的真理赴死,而且还是无数人前赴后继的赴死。

    大明的这场大变革,史无前例的剧烈,却没有遭遇这种阻力。

    很大原因就是小冰河期的存在被证实。

    明知道前方有大危险,选择保守死路一条,大家自然会去寻找新的出路。

    纵使这条路充满崎嶇和未知,也总比走死路要好。

    老朱、朱標、徐达这些人,表面不动声色,私底下必然是弹精竭虑,在寻找应对之法。

    如他们一般的人,更是不知凡几。

    陈景恪的变革,让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越拉越多的人选择了支持他。

    想明白这一切,陈景恪既感到开心,又有些五味杂陈,

    开心的是,华夏拥有优秀的文化和族人。

    复杂的是,自己一再自我警醒,不要小看古人。

    但有些东西不是自我暗示几句就能生效的,在潜意识里他依然在戴著有色眼镜俯视古人。

    他以为是自己的努力,强行扭转了古人的观念。

    殊不知,是大家看到了危险,选择跟隨一次次正確的他。

    套用一句前世的话:个人作用不可忽视,但万民的选择才是推动歷史发展的主因。

    这一刻,他对那个人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回宫之后,朱雄英和陈景恪先是商量了一下民爵的事情。

    两人都觉得,这东西就是个荣誉称號没必要搞的太复杂,最终確定为三等。

    第三等为科土,就是在理科有较深研究,又获得一定成就的人。

    第二等为专士,在某一个方向,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

    第一等为院士,在科学领域拥有巨大贡献,一代宗师般的巨匠。

    三等民爵,福利待遇对应的是功勋九转的上中下三等。

    只不过,功勋九转可以代降继承,民爵只能本人拥有不可传承给他人。

    之后两人就拿著这套標准找到老朱和朱標商议,两人都一致赞同。

    不过在推广上產生了一点分歧,朱元璋认为应该立即推行,朱標则认为应当缓行。

    “那种肥料到底如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拿到更多数据才能好说服大家。”

    “况且工匠地位低下,这是几千年的习俗,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

    “我们强行设立民爵,很容易起到反效果。”

    “我以为不妨先放出风声,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討论,然后再引导舆论。”

    “等时机成熟了,朝廷再顺水推舟拿出民爵之法,阻力会小很多。”

    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主意確实更加稳妥。

    陈景恪也赞同的道:“现在理科还处在萌芽状態,真正要迎来大爆发,还需要一段时间酝酿。”

    “民爵的事情倒也不急於一时。”

    “不妨按照太上皇的意见,等新式肥料的效果进一步证实,再顺势设立民爵。”

    “有粮食增產的功绩在,就算在顽固的人,也不敢阻挠此策。”

    老朱见他都同意了,也不再说什么。

    於是这件事情就此確定。

    接下来他们討论了另外一件事情,惩奸除恶。

    老朱杀气腾腾的道:“必须重拳出击,儘快將这股歪风邪气制住。”

    “如此才能腾出手来,建设景恪所说的產业链。”

    朱雄英也恶狠狠的道:“本来我还想给他们几个月时间自我整改,现在没必要了。”

    “明日早朝我就宣布此事。”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c,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