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康熙生前,就开始做这件事,康熙当时主要还不是要把弘皙挪过去,因为当时废太子还活着嘛。废太子在被圈起来以后,开头是软禁在紫禁城里面一个叫咸安宫的地方,康熙觉得这早晚是个事,有这么一个人,被废掉的,在紫禁城里面住,不安全,但是他又是自己的骨肉——康熙这个人也有他注重骨肉感情的一面,所以他就说,那就在郊区给他盖一个大的王府,便于把他看管起来。而且又是一种柔情看管,说就干脆盖在我每次木兰秋路过的路线上的那么一个地方,把我的行宫也跟他的那个王府盖在一起。康熙有这么一个设想,后来就予以落实。昌平的郑家庄建成的房屋情况是这样的,行宫里面是大院套小院子,大小房屋是二百九十间,游廊是九十六间;给当时的胤盖了一个王府,是大小房屋一百八十九间,这个待遇还是比较高的,是吧?为了供应这个行宫和这个王府,在周围又盖了比如饭房、茶房、兵丁住房、铺房等等,有多少间呢?有一千九百七十三间。整个规模怎么样?大家想一想,相当大的一个规模。经过岁月的洗刷,这些建筑物如今都很难寻觅了,但有人在现在昌平郑各庄发现了一种很特殊的铜井,非同寻常的水井,那应该就是当年理亲王府的残存痕迹。在雍正朝的时候,雍正二年不是废太子死掉了吗?雍正就把弘皙作为一个亲王,安排到了郑家庄居住。这对弘皙来说,既有坏处又有好处,坏处就是还是有点遭贬斥,虽然我是一个亲王,一般亲王王府都应该在城里面,可是我却被发配到北郊很远的地方;好处呢,就是不管你怎么看管,这比在政治中心里面还是要松弛一些,我就可以另打主意了。而弘皙果然另打主意了。
还是回到“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你看,这“三宣牙牌令”多有意思啊!光这么一句话,就可以一下子——所谓“一树千枝”——一下子可以长成这么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说出这么多有趣的事情来。史湘云就点出来了,小说所反映的时代,它的时代背景、政治背景就是日月双悬照乾坤。当时“日”就是乾隆皇帝,他已经继承了王位,当了皇帝了。但是他的一个堂兄,废太子的这个儿子弘皙,却在郑家庄也做着皇帝梦,而且还有很多很实际的谋取皇权的阴谋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对曹家他们这种大家族来说,对这种情况一定都门儿清;底层老百姓可能糊涂,曹家不糊涂,也不能糊涂,因为他们必须随时搞清楚政治形势,从积极的角度说是为了获取更多实际利益,从消极角度说是为了避免遭受打击。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折射到小说里,就是贾母她们心里都明白,史湘云就说出来了:双悬日月照乾坤。(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cc,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