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家兄朱由校 > 《家兄朱由校》第三百五十章 悯农者厌农
    朝廷买地,以百官的名义分地……

    当朱由检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百官们一下子脸色铁青。

    和冯铨的想法一样,朱由检这完全是做了两手准备。

    百官们喜好名声,为搏清流的名头,往往可以顶着皇帝的怒气去劝谏,哪怕劝谏不成,挨了板子他们也觉得倍感殊荣。

    眼下朱由检提出朝廷花银子买官吏手中田地,然后以官员捐地的名义来给百姓分地,这看似朝廷吃了大亏,但实际上吃了大亏的是百官。

    谁都知道眼下是“天启治世”,天下安康,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地价飙升是一定的。

    别看眼下浙江的良田已经涨到了八十两一亩就觉得已经到头了,实际上这良田依旧有不少上涨的空间,包括其他地方也是一样。

    眼下朱由检要掏银子买地去分给百姓,这样的举动,让庙堂之内的许多官员都肉痛不已。

    眼下卖田,那一亩良田就得损失十几两,普通田地也得损失七八两。

    哪怕不是浙江之地,官吏们也得损失二三两到八九两,而他们手中的土地数量就不用多说了。

    三娘子桉,陕西民变桉,两件桉子抄出的田亩数量让人瞠目结舌,而他们手中的田地还不到士绅豪强手中的十分之一。

    几百亩地卖出去,那几千两银子就没了,比杀了他们还让人难受。

    但他们也很清楚,今日的事情,不仅仅他们要掌握舆论,让下面的人传播,朱由检更是会大行其道。

    光一个御马监的皇店,只需要和往常一样,在店内张贴朝廷的布告和会议内容,就足够把今日参与朝议官员的遮羞布扯下来。

    眼下皇店在天下一千六百多州县都有分布,两千多万城市人口都依托皇店购买东西。

    论城池之中的舆论影响力,皇店比士绅豪强要强多了,士绅豪强让朱由检头疼的不是城市,而是乡野。

    大明的城市人口不过一两千万人,城镇化率最多15%,并且这还是朱由检大兴工场,船场、官场的结果。

    用皇店掌握州县舆论,用分地来推动乡野舆论,在舆论的这一战中,朱由检不可能输给士绅豪强。

    因此庙堂之上的冯铨等人都心里打鼓了起来。

    应了朱由检的话,那一京四省官吏得损失几百万两银子。

    不应朱由检的话,那第二天他们清流的名声就毁了。

    一时间,所有人都开始衡量了起来……

    望着他们,朱由检心里有些轻蔑。

    实际上这个局不难破,难破的是这群家伙当了婊子还想立贞节牌坊。

    “百姓贫苦,皆因其懒惰,即便朝廷买了田,分了地,懒惰之人依旧会把田地闲置或出租来换取那一点点的蝇头小利……”

    崔呈秀忍不住开口,然而他这一开口,瞬间变让施凤来、冯铨等人脸色一黑。

    在明知朱由检会把朝议内容公布天下的局面下,崔呈秀这句话简直就是对官僚集团的绝杀。

    “百姓贫苦是因为其懒惰?”朱由检轻嗤,扫视一眼庙堂之上的众人,随后轻喝道:

    “这种鄙夷之语,是尔等身为父母官该说的话吗?!”

    “张口闭口便是百姓懒惰,那又何曾想过,百姓是自愿懒惰,还是被动懒惰?”

    “你们口中的懒惰之人,难道没有试图去寻找工作的机会吗?”

    “诸位,你们管着国朝政事,难道回家之时,就没有遇过前来府上祈求一份工作的灾民和难民吗?”

    “据孤所知,在坐的各位,府中奴仆多者上百,寡者十数,这么多人,诸位给过他们发达的机会吗?”

    朱由检扫视众人,看着他们低下头眼观鼻鼻观心,不由发问道:“穷者,谁不想达?”

    “尔等之中,家境苦寒之人不在少数,为何在家境贫寒的时候,不询问一句自己为何如此懒惰?自己的父母为何懒惰?”

    “是尔等不努力?还是如诸位大人眼下所说的一样,当时的尔等与父母都不上进?”

    朱由检看着这群人,心里早就失望透顶,干脆趁着这个时候好好骂骂这群食肉者鄙的家伙。

    “如尔等一样,当下百姓的贫苦,皆因士绅豪强不愿意,也不允许他们发达。”

    “士绅豪强不愿意把发达的机会赐与穷人,更不愿意与百姓分享锦衣玉食。”

    “我大明立国二百六十年,诚然百姓之中有愚笨之人,也有聪慧之人,但朝廷不应该鄙夷百姓,尔等更不能视穷为一种羞耻。”

    “若是朝廷视百姓贫苦为耻辱,那如尔等之人,还能考上功名,取得今日的地位和权力吗?”

    “为求发达,百姓兢兢业业,辛辛苦苦……”

    “农耕其田,工利其器,商务其业,学读其书,人人独善其身,可除了尔等这些少数的书生可以考取功名,其他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贫苦之中。”

    “但凡尔等能秉持考上功名之前的本心,便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痛骂了崔呈秀一党人,朱由检也继续说回了正事:

    “为百姓分地是朝廷的国策,不管是移民实边,还是购田分地,总归要让百姓有一份收入。”

    “《官吏定禄》,不仅仅是为了规避陋规,也为了百姓不再遭受贪官污吏的盘剥。”

    “这件事情没有商量的余地,即日起开始下发,另外一京四省的田地暂时搁置。”

    “从即日起,国朝上下,若有人有反对此事,尽管上辞疏,孤与万岁一一准许。”

    “但若是有人在下面阳奉阴违,对国策使绊子的,那三司自然会出手稽查。”

    说罢、朱由检站了起来,而他这一站,其他人也不得不跟着站了起来。

    “朝议到此为止,《官吏定禄》从即日起开始下发执行。”

    “下官领命……”毕自严和顾秉谦以及燕山派、齐王党一系官员只能硬着头皮应下,而冯铨等人也只能附和跟随。

    朱由检转身离开了主敬殿,在他离开的路上,文华殿的官员纷纷低着头。

    伴随着他的离开,《官吏定禄》的国策也正式执行。

    这消息如凌冽的冬风,迅速的传遍了皇宫,并且以更快的速度向着皇城、内城、外城、直隶传播而去。

    消息传播到东宫的时候,金铉正在考校朱慈燃的射术。

    “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听了东宫太监的话,金铉微微颔首,随后走上前对朱慈燃说道:

    “殿下、今日的课程就到这里,我们去外城和京城外逛一逛吧。”

    “啊?!”听到自己突然就能去外城和京城周边,朱慈燃经过短暂的愕然,随后立马就激动了起来。

    他不会想为什么金铉前些日子还说要等到他十岁才能去外城,更大点才能去京城周边,但眼下却突然准许,更不知道金铉这么做的深意。

    他只是觉得很激动,并催促着宫内的太监赶紧准备车舆。

    过了半个时辰,当他坐上车舆,和金铉出皇宫的时候,东华门门口依旧有上百兵马等待,并拱卫他们前往南城。

    南城是京城曾经唯一的外城,也是最老的城区,这里鱼龙混杂,充斥着三教九流的人。

    如果不是《官吏定禄》的事情已经敲定,金铉或许会等几年再带朱慈燃来南城。

    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朱慈燃在金铉的带领下,走过了内城的甬道,随后来到了南城。

    只是与他印象里干净整洁的内城相比,南城的风貌让他大失所望。

    坑坑洼洼的青砖路,时不时可以看到一些被偷走的青砖坑,四周房屋低矮,少有二层楼者。

    内城的百姓都会在院墙覆盖石灰粉或者一些白色的粉末,但到了外城这里,百姓院墙的颜色五花八门,连院子的木门都是十几年没上过新桐油的老旧模样。

    阴沉灰暗的天色,积雪并带有许多泥土的道路,一些院墙角落的积雪还有黄色的积雪。

    如此模样的南城让朱慈燃失望透顶,但他却发现街道上百姓们的穿着却衣鲜亮丽。

    “先生,这些百姓为什么住的地方这么差,却穿的比内城的人还要好?”

    朱慈燃询问,而金铉闻言,只是低垂着眼帘回答道:

    “殿下是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我都想听。”朱慈燃并没有这样的环境让人很沉重,而是觉得很有趣。

    瞧着他的模样,金铉闻言也微微颔首,并说道:“那就先说假话吧……”

    说着、金铉看了看四周,对着朱慈燃解释着:“和万历年间相比,很多百姓的收入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物质条件不断变好的情况之下,有一些人就想要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在吃穿用度方面,都要尽量保持精致。”

    “另外,穷人之间存在攀比行为,于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钱财,他们会优先选择购买更为昂贵的绸布和绸缎。”

    “但实际上,大多人都是打肿脸充胖子,绸缎衣服是租借的,院落也是租借的,为了租借这些东西,他们还为此背负了一些债务。”

    “他们都是为了面子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拮据,是不可取的……”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不会在意穿着的……”

    “这便是假话……”金铉说完,便与朱慈燃开始对视,而朱慈燃则是懵懂道:

    “为什么我听着很有道理?”

    “那殿下要不要听一听真话?”金铉反问朱慈燃,而朱慈燃犹豫片刻后,跟着点了点头。

    见朱慈燃点头,金铉开始戳穿前面所谓的假话,指着一下百姓说道:

    “殿下可以观察一下,一些百姓虽然穿着衣鲜亮丽,但与内城的百姓相比,要稍显衰老,精神不振。”

    “对于内城的百姓来说,穿着华贵的衣服很频繁,四周的人都有这样的衣服,自然也就不足为奇,而对于外城的百姓来说,这样的衣服已经是他们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衣服了。”

    “殿下看他们的表情和步伐,与内城百姓闲庭散步不同,外城百姓大多行色匆匆。”

    “之所以如此,全因为他们要为了生计奔波,但凡一日不工作,便要忍受一日的饥苦。”

    “那他们为什么不穿更破烂的衣服,这身衣服若是换成米,都能吃很久了。”朱慈燃还记得上次卖油郎的话,也知道民间的米价。

    这样一套七八百文的衣服,若是卖了拿去买米吃,足够舒服的生活两三个月了。

    “殿下……”金铉深吸一口气,随后摇头道:“这衣服不能卖。”

    “为什么?”朱慈燃皱眉,而金铉解释道:

    “人靠衣装马靠鞍,殿下之所以看他们行色匆匆,全因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在前往工作的路上。”

    “穿着这样的衣服去工作?”朱慈燃不敢置信,而金铉见状则是摇头道:

    “殿下等一下就明白了……”

    说罢、金铉让宛平营的兵马去告诉一个穿着不错的男人,要跟着男人看看他的一天,做得好的话赏一百钱。

    那男人起初有些害怕,但听说有一百赏钱后,立马对面前的兵丁露出了谄媚的笑容,不停的拱手鞠躬。

    这距离不过十几步,朱慈燃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人的言行举止。

    过了片刻,马车再度动了起来,并且这次跟随着那衣着显贵的男子向着东城走去。

    经过南城通往东城循礼门的时候,金铉还特意交代了一句:

    “早些年齐王殿下没有废除进城税的时候,这城门税便要收取这男人三文钱。”

    “是一日三文吗?”朱慈燃好奇询问,而金铉摇头道:“一次三文。”

    朱慈燃下意识点了点头,并不觉得进一次城门的三文钱对于这男人来说有多沉重。

    一行人跟着这男人走到了东城,路过百王府坊和官吏坊的时候,男人畏畏缩缩,生怕碰到一些显贵之人。

    朱慈燃在路过两坊的时候,心思都在百王府坊内,直到远离了百王府坊,他才有心思观摩起了街道。

    比起南城,东城街道整洁,铺设好的青砖石道宽阔不说,整齐划一的街坊和房屋也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不仅如此,生活在东城的百姓穿着也和内城一样,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绸缎,但他们自信大方,在街头有说有笑。

    反观那男人,明明穿的比四周的人还要好,却畏首畏尾的,完全配不上身上的那身衣服,十分违和。

    朱慈燃等人跟了男人一路,最后众人在东城长乐门门口的一处衙门不远处停了下来,那衣着显贵的男人陪笑的来到衙门门口,衙门门口的衙役对他则是没什么好脸色。

    这人又是鞠躬,又是拱手,卑微到了极点,最后才在衙役的摆手下走进了衙门内。

    朱慈燃看了看衙门的牌匾,这才发现这是管东城通惠河漕运码头的衙门。

    等待的期间,金铉没有说话,而朱慈燃则是在放空,打量四周的百姓。

    过了一炷香的时间,那男人才从衙门内走了出来,对着门口的衙役继续鞠躬拱手,然后揣着手中的一块木牌,向着长乐门外走去。

    “跟上……”金铉开口,车队继续跟上。

    在朱慈燃等人的注视下,那男人拿着木牌走出长乐门,而身边还跟着一群和他一样穿着显贵的男人。

    只是这群人在走出长乐门后,便纷纷开始脱衣服,将身上那华贵的外衣脱下后,露出的是便宜到极点的麻衣,一点棉花都没有。

    寒风吹来,一群人打着哆嗦走进一处院子,再出来时,手中的衣服已经不见。

    朱慈燃好奇看去,这才发现这是一家租借衣服的店铺,门口还摆着告牌,标写衣服租借价格。

    如刚才那男人所穿的衣服,一日要支付十文钱。

    “先生,他们为什么要花十文钱租借衣服,而不是拿这十文钱去吃东西呢?”

    朱慈燃看向金铉,不解询问,而金铉也叹气道:

    “没了这身衣服,他们刚才便进不了那衙门。”

    “噢……”朱慈燃不解其中深意,但只有金铉知道,这些租借衣物的店铺都和漕运衙门有关系。

    衣服是进入漕运衙门的投名状,不租衣服就进不了衙门,进不了衙门,也就无法继续下面的事情。

    金铉没有多说,而车队也跟着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人群走向了通惠河码头。

    期间通惠河码头的官员小吏都发现了车队,但上前之后都被金铉让人将他们劝走了。

    车队跟着人群来到码头边上,即便是寒冬时分,通惠河上也繁忙无比。

    这群穿着粗布麻衣的人来到码头边,被小吏验证了木牌后,旁边的衙役就发给了他们一把铁镐。

    拿到铁镐的众人,用旁边的草绳绑在绑住脚掌,然后开始一个个的走下码头,来到了冰面上,小心翼翼的走向冰面中间。

    “他们要干嘛?”朱慈燃好奇询问,而金铉则是沉着道:“凿冰,为船只凿出一条可以返程的航道。”

    说着,金铉对朱慈燃解释说道:

    “运河是大明南粮北调的重要水道,因此朝廷非常重视运河漕运。”

    “不过,每年冬季来临时,北方运河就会结上厚厚一层冰,即使江南的运河,也会时不时遇上结冰,阻碍漕船通行。”

    “因此为了防止在回程途中遭遇冰冻,一般每年十月底前,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在到达目的地后,会尽快卸下货物,空船往回赶,这被称为“回空“。”

    “要是河面还没有完全结冰,可以用镐砸冰,疏通河道,让船只通行。”

    “若是不幸赶上了冰冻期,那么漕船只能搁浅在大运河上,待到来年冰雪融化后再做休整,回到南方。”

    “但等到休整后才返回,不仅成本会变得非常高,而且也会误了漕运任务。”

    “因此,南方一般会在第二年春天可以通行漕船后,先行派另外的船只北上,尽量减少损失。”

    “近两年来,由于北方大旱,漕运船只不得不坚持运送粮食北上,因此开凿冰层,并且一直保持就是一笔大工程了。”

    “即便是冬季,南方的粮船也会走海路北上,走潞河进入北直隶,然后卸货,用小船走玉河运粮到码头。”

    金铉说着,也示意朱慈燃下车,并带着朱慈燃在百余名兵丁的拱卫下来到码头边。

    他们向下俯看,可以看到上万名民夫站在冰层上,时不时用铁镐将冻住的冰层砸碎,旁边则是有人用东西把碎冰网出。

    这样才勉强保障了两条宽不过一丈的河道,而河道之中,一艘艘宽六七尺,两丈的船只运载着一袋袋粮食通行。

    冰层上的民夫,大多穿着一层棉衣,但也有如刚才那男人一样,简单穿着粗布麻衣。

    他们要比穿着棉衣的人挥动铁镐还要快,干得还要勤奋。

    “这么冷,他们干一天能赚多少钱啊……”

    寒风把朱慈燃脸颊吹红,他手里握着太监递来的小铜炉。

    “没有克扣的情况下是五十文,算去租借衣服,便只有四十文了。”金铉看着在冰层上干活的百姓,平静的对朱慈燃开口。

    “就这么点吗?”朱慈燃有些惊诧,毕竟他虽然小,但一个月也有一百两的月钱,并且平日里他打赏小太监都是几两银子、几两银子的赏。

    “殿下现在知道,百姓的日子如何了吧?”金铉说着,并劝谏道:

    “殿下随意赏赐太监的几两银子,便足够招募上百人,在这寒冬之中顶着冷风和冰水,辛苦劳作一日。”

    “若不是齐王减除杂项和各种税收,他们这群人工作一日,还要交十几文的税钱,只能到手二十几文。”

    “二十几文……”金铉叹一口气,而朱慈燃则是看见了冰层上甚至有一些十二三岁,八九岁的孩童。

    他们比朱慈燃大不了多少,但背着一筐东西在冰面上走来走去。

    在听到民夫们的召唤时,他们连忙跑过去,民夫们打开背箩,从中拿出一个烤红薯后,又交给了这些孩童一文钱。

    拿到钱的孩子,小心翼翼的把钱装起来,脸上笑的格外开心。

    “他们不读书吗?”朱慈燃指着那群孩童,而金铉却道:

    “本该读官学,但官学的杂费也是他们交不起的,他们的父母都是在两岸谋生,那些人中,就有可能是他们的父母。”

    金铉指了指运河两边,架着烤红薯炉子的一些中年夫妻,但话语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他们本来都是民夫,不过皇店免费教授烤红薯的技巧,又廉价贩卖烤红薯的炉子和车子,因此才得以谋生。”

    “京中如他们这样的人,不下数千。”

    “另外,我听闻齐王殿下已经在准备整顿官学,希望官学整顿好后,这些如殿下一样的孩童可以入学读书,为家里减轻负担吧。”

    “嗯……”朱慈燃懵懂的点头,能感受到金铉压抑许久的心情难得放松。

    虽然他不清楚自己的齐王叔在干嘛,但似乎这些事情干成以后,眼前这些人的生活会好过一些。

    这么想着,他又转头看向了通惠河码头的冰层上,望着那些和他一样大的孩童背着十几斤的红薯来回走动,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om,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