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从1983开始 > 《从1983开始》第七十二章 压力倍增

  《红楼梦》刚筹备的时候,当时的电影局局长就给央视打过电话,说你们别拍了,我们老导演都准备几十年了,你们拍点别的,别占这个题材。
  这位老导演,指的便是谢铁骊。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拍过《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等。
  后来电视剧版开机,那边一直没动静,还抱着侥幸说可能不拍了。结果现在传来北影厂正式建组的消息,不亚于晴天霹雳。
  “大家都知道了么?”
  招待所的小屋子里,王扶霖和任大惠已经闷了两个小时。
  “报纸杂志都登了,别说他们,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任大惠满面愁容,手指头夹着烟屁快被烧着了都没察觉,沙哑道:“怎么偏偏这时候拍电影呢,这是把咱们往死路上逼啊!
  人家两千万,咱们五百万,人家请刘小庆,咱们一帮生瓜蛋子……你要早点也就算了,我们老哥俩不自量力,大不了就不拍了,可这档口,这,这可怎么办?”
  “……”
  王扶霖同样倍感压力,但他一向内敛,没言语,只听着老友抱怨。
  “五百万都快花完了,大观园和宁荣街也建起来了,一帮孩子天南地北的过来,主任长主任短叫着……最后拍完什么都不是,人家电影一播,说你这电视剧算什么玩意儿……”
  任大惠情绪激动,掏出手绢抹了抹眼角,“我们可就成罪人了!”
  “……”
  气氛愈发压抑,地上躺着几个未燃尽的烟头,搞得屋内有些呛人。半响,王扶霖才道:“你这话我们说说就得了,别跟孩子们讲。”
  “我明白,明白。”
  “组里还有多少钱?”
  “没多少了,刚够把这几场戏拍完,再拉不来资金就只能停拍。”
  任大惠更加忧心,道:“再有俩月就过年,这帮孩子回家,车票都买不起了。”
  “老戴前几天给我打电话,香港有个记者团春节过来访问,就说我们要接待记者,春节不放假了。”王扶霖道。
  “只能这么着了……”
  俩人商量完,出屋一抹脸,啥事都没发生过。
  次日,片场。
  宁荣街尚未修建完全,但大体模样已经有了。摄影机架在荣国府门口,拍几个下人的过场戏。
  “走几遍,走几遍!”
  “哎,停!”
  副导演在旁喊着,末了问:“导演,行么?”
  王扶霖盯着监视器,不自觉的抠着手指,眼神放空,竟是没听见。
  “导演?”
  “导演?”
  喊了几声,他才反应过来,“哦,可以。”
  “那正式拍了啊,准备!”
  “好!”
  不一会,过场戏搞定,暂且休息。
  众人不复往日嬉闹,显得心不在焉。胡则红和东方文樱叽叽咕咕了一会,终于忍不住跑来问:“王导,主任,那边都拍电影了,咱们怎么办啊?”
  “对啊,还拍么?”
  “说那边有刘小庆呢!”
  一听这个,大家的耳朵都竖了起来。
  任大惠故作轻松,道:“拍啊,怎么不拍?人家是老大哥,肯定比咱们好,但性质不一样,人家拍的是提高版,我们拍的是普及版,是小人儿书。
  我可告诉你们啊,谁都不许紧张,咱们快点拍,拍完了就是胜利。那个谁,凤姐、贾芸啊,你们也做做工作,千万别让大家泄了劲儿。”
  说是这么说,大伙又不是真小孩,这消息犹如一片乌云,笼罩在整个剧组头上。
  这年代,电视剧刚刚起步,绝对的弟中弟,电影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比如组里的摄像、灯光、美术之类,全部来自于电影厂,或者电影厂淘汰不要的。
  而且谢铁骊是超大牌的导演,消息一出,舆论铺天盖地的一片倒,没人看好电视剧。
  可结果谁也没预料到,电视剧成了经典。而北影版《红楼梦》在89年上映时,只掀起了一点水花,除了一帮学着在夸,观众根本不爱看。
  失败的原因很简单:
  一个是《红楼梦》本身就不适合电影这种载体,古典名著一定要电视剧来拍,容量大,篇幅长,呈现完整,角色刻画也有深度。
  电影版就犯了这个毛病,宝黛钗凤还算丰满,晴雯、平儿等丫鬟类的角色却非常单薄。
  共投资两千二百万,拍了八集,相当于八部片。但八部片也装不下《红楼梦》,何况谁有那个闲心跑到电影院去看八次?
  而且北影版是建立在一百二十回基础上,后四十回按照高鹗的续书拍摄。
  这也产生了一种阴谋论,就是红学的另一帮人——指冯其庸等等,在暗中使力,才促成了电影版来打擂。
  第二个就是选角失败。
  首先宝玉由女演员反串,光这点就足以出戏。刘小庆演的凤姐,更是用力过猛,风格浮夸。
  黛玉楚楚可怜,宝钗韵味十足,都是大美人,但神奇就神奇在这儿,姑娘们很漂亮,可就是不像书中人物。
  而且色调、灯光、妆容也不太好,瞧着土气。
  当然北影版也有诸多优点,服装场景,细节考究,还重现了太虚幻境一折。
  再有如宝钗扑蝶,电视剧版拿的是团扇,电影版拿的是折扇,因为原著写“从袖子里取出扇子。”
  团扇那么大,肯定不能放袖子里。
  …………
  如此种种,大伙自然不知,只觉压力倍增。
  而且不少人都看出来,剧组如今资金紧张,食宿条件一降再降,尽量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制作上。
  现实情况也如此,《红楼梦》因为穷一度停机,直到蓬莱的那个农民企业家赞助,才重新开拍。
  不仅如此,两边剧组真有打擂的意思。
  这边请了专家顾问,那边同样需要,没过几天,几个跟组的编剧学者就来告辞,说是有私事,其实任大惠心里门儿清,都被那边挖走了。
  人家什么条件啊?
  车接车送,管饭,一天给一百块钱。
  许非看在眼里,有点自己打脸的感觉,之前在培训班还觉得这帮人凛凛风骨,现在一瞧,倒也能够理解。
  学者也要恰饭的嘛!
  总之呢,屋漏偏逢连夜雨,坏事一件接着一件。许老师爱莫能助,却也不太担心,因为知道历史进程。
  对他而言,这是具有另一种意义的时刻。
  83年报名,84年培训,85年进组,现如今他终于要杀青了。